更多分类
长岛的妈祖文化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,显应宫每年举办各种祭祀庆典,是最具北方妈祖文化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。据考证:显应宫的祭祀活动始于北宋建庙之初。元代,由于海运繁盛,进一步丰富了其内容,但当时还仅限于民间。明崇祯元年,显应宫被诏为官庙后,由于官祭活动的参与,使活动进一步制度化、规范化。清康熙年间,由于庙岛群岛是来往航船的必经之地,又是当时的登州外港,清政府就在庙岛设立了海关,以管理渔商事务。据庙史资料记载:最晚到道光年间,以显应宫为中心的庙岛群岛地区,已成为当时黄、渤海地区的第一大锚泊港口。“南涯北邦”的官、商、渔、漕等各种来往船只,均以此为海上贸易中继和货物集散地。一时“商贾云集,阜物如山”,盛况空前。妈祖与妈祖信仰是航海业发展的产物,是世代闯海人的精神寄托,在以海为生的海岛人眼里,妈祖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祗。在旧时渔民日常风俗中就可以发现他们对妈祖的顶礼膜拜,以及妈祖在那时的生活、劳动中的重要性。性格憨直、心地善良的渔民,对于妈祖的赐福与救助,总是按着时节,选择场合,采取多种形式表达他们对妈祖由衷的敬奉。每当新船下水,渔船下坞,特别是出海远往,渔家从不越门而过,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,向妈祖报到,与妈祖话别,要在娘娘的面前人人身保险。昔日供奉在后船龛上的娘娘,如今被请进了驾驶室,在现代化测试仪表的衬托下,依旧显示出灵光。妈祖,已不是专司海事的女神,而是渔家心目中的万能神。妈祖的信仰已成为一种基因,在长岛代代相传。自北宋以来,庙岛群岛地区的民俗活动主要有:
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,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。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、金碧辉煌的庙宇,供奉着世界闻名的“海神” 妈祖。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,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。是当地的望族。她原名林默,妈祖父亲林惟悫,母亲王氏,人多行善积德。一天晚上,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:“你家行善积德,今赐你一丸,服下当得慈济之赐。”于是便怀了孕。到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三月二十三日傍晚,王氏将近分娩,见一道红光,从西北射入室中,光辉夺目,异香满室,久久不散。又听得四隆隆作响,好似春雷轰鸣,地变紫色。王氏感到腹中震动,妈祖于是降生。因生得奇,甚为疼爱。她弥月不啼,故取名“默”。
每年七月十五是中国民俗的中元节。旧时,长岛群众每逢中元节都要到庙岛放水灯纪念亡者。同时,显应宫的道士举行法会,为海上遇难的渔民超度亡灵。
中国古代郊庙四时祭祀之一,也称为“祠”或“尝”。《诗.小雅.天保》“瀹.祠.蒸.尝”.毛传云:“春日词、夏日瀹、秋日尝、冬日蒸”。祭祀在中国古代被视为:“国之大事”,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古代,究其实质不外乎“郊”、“庙”两大类。“郊”是指专门用于祭祀天地日月山川诸神祗的礼仪;“庙”是指专门祭祀祖先的礼仪。不论是“郊”或“庙”,都必须按照四时季节“. 瀹.祠.蒸.尝”来进行祭祀活动。妈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信仰形式,她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郊祭,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庙祭,自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列入国家祀典以来,每年各省道府县都要举行春秋两祭。这种祭祀活动即被称为“春祠祭”和“秋尝祭”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显应宫举办春祠大典纪念妈祖诞辰。每年农历九月九秋尝祀神仪式。庙岛显应宫自被立为官庙以来,春祠和秋尝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。近年来,长岛县恢复了春祠和秋尝大典。
每年农历七月,粤、闽、江、淮一带的南船帮和天津、营口、安东及登、莱、胶、海等地的北船帮,常聚首于庙岛报关上税。同时参加显应宫举办的盂兰盆会,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至八月初八,会期往往长达月余。届时,各船帮为招徕生意,显示实力,尽请天下南、北腔名班,在庙岛搭台唱戏。当时,各船都自愿出资,大戏连台,看戏的人,一半在船上,一半在岸上。各船都纷纷杀猪供奉、燃放鞭炮,此以敬神。这种水上庙会的奇迹,堪称我国北方庙会之最。在各船帮中流传着一句俗话:“天津海口有一座好庙岛,宝刹多间,娘娘最灵,七月初七有戏听”,清末烟台丹桂戏园(胜利剧场)的花红果班和黄县福到班(大庄头)专门为显应宫盂兰盆会唱戏。历时800多年盂兰盆会,至民国初年逐渐衰落。1985年,为了满足海内外广大妈祖信众的愿望,显应宫管理部门,于“重阳节”,恢复了中断了三十五年的庙会活动。2004年又恢复了“盂兰盆会”。
旧时,初次上船出海的青少年,都要腰系褡布,挂香荷包,以示平安吉祥。渔船春季初次出海,船桅上持大吊子,船老大到船头上焚香烧纸,祈求妈祖保佑,伙计敲锣放鞭炮,在张篷号子声中同家人道别。到渔扬之前,都要买1头猪,宰杀后,除猪后脖留有1撮毛外,其余猪毛全部褪净,并用猪血染红猪头,渔民称此猪为“神猪”。收拾好的猪要抬到船头供奉起来,其时伙什们敲锣鸣鞭炮,挂大吊子,船老大到船头焚香烧纸,磕头祈祷。祭礼祀后,大师傅(炊事员)把猪剖膛,中午熬一锅猪肉,让渔民饱餐一顿,并按船员数额,将猪心分成若干块做菜分食,谓之“团结一心”。
旧时,渔民每年首次捕鱼,在起网时,只要见到鱼,无论多少,船老大即吩咐伙计网中捞一些,放在开水锅里焯一下,盛入钵子,准备祭妈祖。这时,船上挂大桅棋、小桅棋和后舵棋,备好鞭炮、香纸和酒,伙计们拿着捞兜分立于左右船航。当鱼钵子端到船头时,立即焚香烧纸,敲锣鸣鞭炮庆贺,左右船航的伙计用捞兜从水里捞一下,向舱里倒一下,此时,船老大在船头跪拜,把酒分洒在船头“虎头”等处,祈求妈祖保佑获得大丰收。
旧时,春季打风网,如获丰收,称发财了。船临近家乡时,大桅顶上要挂起大吊子;如获得大丰收,则大、小桅顶都挂大吊子,称挂双吊子,渔民一边摇橹,一边高唱渔号,其家人皆到海边迎接。渔主家要举行庆贺活动,众人抬一头猪(多者4头),到显应宫宰杀,名为“发财猪”,船主要用纸沾上猪血焚烧,意为敬给妈祖一头猪,祈求妈祖保佑以后能获得更大的丰收。
据史料记载:“古代凡在沙门岛(庙岛)待风的船舶,都要到显应宫向妈祖祈风”。 旧时,渔民捕鱼用的帆船,抗风能力差,又无天气预报,生命无保障。渔民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妈祖保佑,并把她奉为救世主。渔民在海上遇上大风,为了祈求平安,船老大跪拜磕头,向妈祖许愿求救。风后侥幸生存者,即到显应宫还愿。有的请戏班唱戏,有的送灯和船模等。
旧时,渔船多由各岛大木匠(亦称海木匠)建造。新船下水,都要选择良辰吉日,在船头设祭桌、摆供品,燃烛、焚香烧纸、敲锣鸣鞭炮,船主朝着船头三拜九叩。讲究的还要根据新船再造一只小船模,送到显应宫,意为妈祖的弟子,希望受到妈祖的庇佑。
旧时,每年正月十三,长岛各妈祖庙、环渤海地区显应宫分灵的妈祖庙以及渔民、商人前往显应宫,向妈祖献渔灯,以祈求来年渔业丰收,百姓平安。这一民俗仅限于黄渤海地区,是早期的妈祖节。
妈祖显灵传说故事之一:妈祖赐灯。传说北宋嘉佑五年(公元1060年)庚子,福建湄洲南日船队卸完货,从直沽口出发,途径长岛的猴矶岛,突然遇到飓风,帆船差一点覆没,忙呼妈祖保佑,喊声刚刚结束,只见一只亮着小灯的船出现在前方,船队的人都隐约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:“不要害怕,跟我走”。船队随小船驶近灯塔门后,有人突然大喊:灯塔!这时大家才发现庙岛凤凰山烽火台上的灯塔就在眼前。船队顺利进入庙岛塘站锚后,所有船员到岛上佛院参拜,当走进供“龙女”灵牌的茅屋时,发现屋内西墙放置的愿船的船舷上滴着水珠。众人一看,正是昨晚在海上引路的那条小船。此后,福建商贾便在庙岛建起了福建会馆,这是南方人在北方修建的第一个会馆。数百年来,在庙岛群岛地区一直流传着几十个关于妈祖赐灯的传说。1986年长岛县砣矶镇后口村渔民王亲永、1995年3月24日三位山东梁山籍的年轻人,都亲身经历了妈祖赐灯,得救后专门到显应宫送了愿船。
MORE+